“ 膜在大自然中,特别是在生物体内是广泛存在的,但是人类对它的认识、利用、模拟直至人工合成的历史过程却是漫长而曲折的。”
01
—
第一篇:18世纪
1.现代科学试验中最早发现的膜与膜的穿透现象(1748年)
1748年的一天,法国物理学家诺勒(Abbe Nollet)为了改进酒的制作水平,设计了这样一个试验:在一个玻璃圆筒中装满酒精,用猪膀胱封住,然后把圆筒全部浸在水中。当他正要做下一步的工作时,突然发现,猪膀胱开始向外膨胀,随即发现水通过猪膀胱渗透进了圆筒,最后猪膀胱竟然被撑破。在这个试验中,水会自发地扩散穿过猪膀胱而进入酒精中,这是现代科学试验中最早发现膜及膜的穿透作用的记录。
图1-Abbe Nollet
图2-猪膀胱渗透试验
02
—
第二篇:19世纪
1.名词“渗透”的出现(1827年)
1827年Dutrochet最早引入名词“渗透”,渗透是指水分子以及溶质通过半透性膜的扩散。
图3-Henri Dutrochet
2.用膜进行气体分离的研究(1831年)
1831年J.V.Mitchell做了气体透过橡胶膜的研究,他用高聚物膜进行了氢气和二氧化碳混合气的渗透试验,发现了不同种类气体分子透过膜的速率不同的现象,首先提出了用膜实现气体分离的可能性。
图4-不同气体透过膜的速率不同
3.名词 “透析” 的出现(1854年)
1854年,苏格兰化学家Thomas Graham提出了“透析”的概念,他第一次提出晶体物质通过半透膜弥散并开创了渗透学说,他被称为现代透析之父。至此,人们才开始重视对膜的研究。
图5-Thomas Graham
4.菲克扩散定律(1855年)
1855年Fick提出扩散定律,至今仍用于研究膜的扩散过程,并且制备了早期的人工半渗透膜。
菲克扩散定律包括两个内容:
①在稳态扩散的条件下,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的扩散物质,流量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成正比,也就是说,浓度梯度越大,扩散通量越大,此为菲克第一定律。
图6-稳态扩散
②在非稳态扩散过程中,扩散物质的浓度随时间而变化,根据扩散物质的质量平衡,在菲克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菲克第二定律,用以分析非稳态扩散。菲克第二定律指出,在非稳态扩散过程中,在距离x处,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该处的扩散通量随距离变化率的负值。
5.历史上第一张人造膜(1864年)
最初,许多生理学家试验时所使用的膜主要是动物膜。一直到1864年,Traube才成功地制成人类历史上第一张人造膜----亚铁氰化铜膜。后来Preffer用这种膜以蔗糖和其他溶液进行试验,开始把渗透压和温度以及溶液的浓度联系了起来。
图7-亚铁氰化铜的基本信息
6.渗透压定律——“范特霍夫方程”(1886年)
Van't Hoff以Preffer的结论为出发点,完善了渗透压力定律,建立了完整的稀溶液理论。1886年范特霍夫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了一条规律:对稀溶液来说,渗透压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成正比,它的比例常数就是气体状态方程式中的常数R。这条规律称为范特霍夫定律(又称渗透压定律)。用方程式表示如下:
πV=nRT 或 π=cRT
式中π是稀溶液的渗透压,V是溶液的体积,c是溶液的浓度,R是气体常数,n是溶质的物质的量,T是绝对温度。
图8-U型管半透膜试验
范特霍夫因为在渗透压和化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,获得了第一届诺贝尔化学奖。
图9-Van't Hoff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Email:chenxy@crossflow.com.cn
Tel:18144095661
Personal WeChat:cxy18144095661
NEWS 11-23 | 2024同舟纵横祝大家元宵节快乐! 11-23 | 2024科普丨膜科学技术发展简史(二)20世纪上半叶